2020年中國垃圾焚燒設施規模將增一倍2020年底,具備條件的直轄市、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(建成區)將實現原生垃圾“零填埋”;東部地區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無害化處理總能力60%以上;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%以上。 1月22日,國家發改委官網公布的《“十三五”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》,提出上述目標。 該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住房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。財新記者發現,在規劃投資建設的垃圾處理設施中,焚燒設施占主要部分。 焚燒設施投資或超千億 規劃下附的《“十三五”全國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采用技術情況》一表顯示,全國垃圾填埋設施規模將由2015年的50.15萬噸/日,減少為2020年的47.71萬噸/日;全國垃圾焚燒設施規模,將由2015年的23.52萬噸/日,增加為2020年的59.14萬噸/日,增加超過一倍。 規劃指出,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將投資 1699.3 億元,約占總投資的67.4%。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包括“填埋”、“焚燒”、“其他”三類。這意味著未來五年,全國各地區“填埋”處理規模普遍縮減,“焚燒”處理設施規模大幅增加。 須應對垃圾焚燒環境問題 在中國,一些垃圾焚燒廠焚燒不到位,排放出的氣體和飛灰可能產生二噁英等致癌物質。為了應對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,規劃強調,建設焚燒處理設施的同時,要考慮垃圾焚燒殘渣、飛灰處理處置設施的配套。鼓勵相鄰地區通過區域共建、共享等方式,建設焚燒殘渣、飛灰集中處理處置設施。 垃圾填埋場將成為容納焚燒廠廢物的主要途徑。規劃指出,衛生填埋處理技術是各地必須具備的保障手段,不鼓勵建設處理規模小于 300 噸/日的焚燒處理設施 和庫容小于50萬立方米的填埋設施。 垃圾焚燒廠和填埋場附近時有臭味,垃圾含水量較多造成的滲濾液是原因之一。規劃要求,滲濾液處理設施要與垃圾處理設施同時設計、同時施工、同時投入使用,也可考慮與當地污水處理廠協同處置。 強制垃圾分類方案將發布 缺少有效的分類收集,會使得最終進入焚燒廠的垃圾存在含水量高、熱值低等問題,增加環境污染的風險。 剛發布的規劃中,包括了完善收運體系、存量垃圾治理、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等內容。對這些方面的建設投資在全部投資中占比約為40%。 其中,收運轉運體系建設投資 257.8億元,餐廚垃圾專項工程投資 183.5億元,存量整治工程投資241.4億元,垃圾分類示范工程投資94.1 億元,監管體系建設投資42.3億元。 2016年12月21日下午,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提出,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,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,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、資源化、無害化處理。2016年6月15日,發改委、住建部發布《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(征求意見稿)》提出,實施垃圾強制分類制度,不僅可以有效減少垃圾的清運量和最終處理量,減輕末端處理壓力,而且能夠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資源,促進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。 財新記者從發改委處獲悉,最終版的《垃圾強制分類制度方案》將在近期下發。 (以上內容摘自網絡,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)。 |